从生产线洞察,四川平昌新材料产业“链”式跃升,刘敏、粟晨、封面新闻记者罗轩实地探访

巴中 更新于:2025-07-16 08:48
  • 吉庆人家226
    从一条生产线看四川平昌新材料产业的“链”式跃升
    刘敏 粟晨 封面新闻记者 罗轩
    近日,在四川巴中平昌经开区巴中碳原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年产2000吨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条自动化率达95%的生产线,机器臂精准搬运原料,智能监测屏实时显示各项参数,一袋袋硅碳负极材料从生产线上有序输出,即将发往长三角的电池企业。
    图为碳原子研发人员正在进行产品测试
    “这条线是我们技术创新的结晶,投产后订单量同比增长近20%。”该公司生产主管孙炳钦介绍,上半年企业已生产负极材料1.7万吨,产值1.8亿元。作为平昌新材料产业的“关键落子”,这条生产线不仅让企业年产值跃升至4亿元,更标志着当地在高端电池材料领域迈出坚实一步。
    生产线的背后,是企业深耕研发的底气。在公司超碳研发中心,研发经理罗正军拿起一块硅碳负极材料样品:“这材料能量密度达1800毫安时每克,是传统石墨负极的4倍多,能让动力电池续航大幅提升。”目前,企业已手握2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正是靠着技术突破,产品才能站稳长三角、珠三角市场。
    从这条生产线延伸开去,平昌的新材料产业已形成“点上突破、链上发力”的格局。不远处的大美鑫光新能源公司,锂电池生产线同样忙碌,其生产的电池不仅装备了本地投放的共享电单车,还远销东南亚。“政府帮我们对接车企,现在每月能产2万组电池,年产值2亿元。”公司负责人刘俊麟说。
    如今,平昌经开区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里,3家新材料企业形成互补。一条先进电池材料这条链,让更多“生产线”变成“增长极”,带活一个产业链的跃升。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