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公益路 法治暖巴山|成都律师及爱心人士巴中公益行十季活动纪实

巴中 更新于:2025-11-03 13:20
  • 东来紫气照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薪火相传。202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成都律师及爱心人士巴中公益行第十季暨十周年公益总结会”在巴中市巴州区、平昌县圆满举行。这场跨越十年的公益之约,不仅以“播下法律种子 成就未来精英”为主题,交出了十大公益项目的亮眼答卷,更串联起九载深耕的温暖记忆,让法治的微光在大巴山这片革命老区汇聚成照亮民生的星河。

    十年之约,公益再续新篇

    作为十周年的里程碑之作,本次活动由四川省法官协会指导,成都市律师协会公益法律工作委员会主办,成都市慈善总会致高公共法律基金、四川省法治与社会治理研究会仲裁研究中心联合承办,集结了多方力量共赴公益之约——14名成都律师、20余名爱心人士远道而来,60余名当地志愿者及爱心人士主动加入,三级法院专业赋能,近100名志愿者协同发力,最终让这场公益活动覆盖现场3000余名师生、村民与嘉宾,更吸引1.3万人次通过网络参与,成为巴中公益史上规模与影响力兼具的大事。

    活动期间,十大公益项目精准落地,勾勒出“法治+民生+教育”的立体公益图景。在平昌县坦溪小学、巴州区曾口中学,“模拟庭审”成为最受瞩目的环节:25名学生身着法袍、律师袍,以未成年人抢劫案例为原型,完整演绎法庭调查、举证质证、辩论等流程,“审判长”的法槌落下时,全场千余名师生屏息聆听,让“违法必担责”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21组律师志愿者深入巴中博雅中学、土兴小学的班级,围绕“反诈骗、反霸凌、反意识入侵”开设法治课,用“游戏充值被骗”“同学借钱纠纷”等身边案例,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可感。

    在乡村与社区,公益的触角持续延伸。在平昌县兰草镇中仁村,《太阳能路灯70盏共筹协议》的签署为村民点亮夜间出行路;兰草镇中心卫生院内,张云律师以《基层医务人员权益维护及医患纠纷处理实务》为题的讲座,为30余名医务人员送上“法律锦囊”;土兴小学的应急救援培训现场,志愿者手把手教学急救技能,筑牢校园安全防线。而10月31日晚的十年总结会上,志愿者们回顾九载历程、分享帮扶故事,更让这场活动成为传承公益精神的“加油站”。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创新设置激励机制:学生提交500字以上剧本修改意见可获“学法敬法优秀奖”,师生撰写1000字以上《观后感》可参评一、二、三等奖;未参与庭审的同学可借“制服”拍照留念,“律师+学生面对面”专区更让法律书籍成为传递温暖的载体。“我们希望法治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主动靠近、真心认同。”活动发起人、四川省法治与社会治理研究会仲裁研究中心主任张懿邈的话,道出了活动设计的初衷。

    九季深耕,从法治播撒到全面帮扶

    回溯十年公益路,每一季都镌刻着独特的印记,从最初的法治启蒙到如今的“教育+民生+精神”多维帮扶,公益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拓展。

    2016年第一季,40余名律师带着“破解山区校园法治困境”的使命而来。为平昌县土兴小学捐赠价值2万元的净水设备,为博雅中学建起藏书数千册的图书室,在校园开展首次“模拟法庭”,更对7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启动“一对一”长期帮扶——自此,“播撒法律种子”的公益初心在巴山落地。

    2017至2019年,公益行步入“深耕期”。第二季30余名律师为10名受助学生送去生活费与学习用品,在家访中帮助濒临辍学的学生重返课堂;第三季两地60余名律师走进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将红色研学与普法结合,阳运逵会长连续捐款2万元助力帮扶;第四季建立“小志愿者”机制,40余名受助学生以力所能及的行动传递爱心,实现“受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2020至2022年,公益在特殊时期彰显担当。第五季志愿者深入困难户家中,用陪伴与交流传递温暖;第六季以“红心向党、爱心助学”为主题,组织爱心人士向通江松溪小学捐赠3万元物资,1对1帮扶6名学生至高中毕业,并在红军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教育;第七季疫情期间,志愿者协调巴中药材支援成都,为新增2名受助学生每月发放600元补助,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公益力量。

    2023至2024年,公益版图进一步拓展。第八季捐赠1万元支持巴中两支服务队开展活动,启动“关爱父老 送亮回家”计划;第九季将“模拟庭审”带入社区与校园,为平昌县土兴小学捐赠6000双鞋垫,在巴州陈家咀村、通江盘石村等地安装81盏太阳能路灯,更收到土兴小学全体师生的感谢信——十年间,公益行从“送物资”到“送服务”,从“法治启蒙”到“精神赋能”,持续为老区发展注入动能。

    十年回响,公益微光汇聚法治星河

    十载春秋,成都律师及爱心人士巴中公益行已形成“政府指导、律所主办、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成熟模式。据统计,先后近200位志愿者与爱心人士参与其中,近万人次直接受益,重点资助50余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捐赠物资涵盖净水设备、图书室、270余盏太阳能路灯、数千册法律书籍,开展“模拟庭审”40余场,法治课覆盖师生超2万人。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正己助人,相互提升”的公益精神指引。“我读书时两次因欠学费被赶出校门,不希望更多孩子因贫困失学;未成年人需要‘人生导师’,更需要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张懿邈主任的三个“初衷”,道出了公益行持续十年的动力源泉。而四川省法治与社会治理研究会作为长期协办单位,始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仲裁研究中心参与活动策划与执行,让法治公益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如今,公益的影响已超越地域与时间。受助学生中有人考入理想大学,立志返乡奉献;参与庭审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法律是行为的底线,更是成长的守护”;乡村的太阳能路灯下,村民们饭后散步的身影成为最温馨的画面。正如四川省法治与社会治理研究会秘书长雷宏所言:“十年公益行不仅播下了法律的种子,更播下了希望与责任的种子,这是对‘法治中国’建设最生动的基层实践。”

    谈及未来,张懿邈表示:“不设目标,随缘开展,做愉快志愿者。”这份纯粹的公益初心,恰是十年公益行最珍贵的底色。从2016到2025,从第一季到第十季,成都律师及爱心人士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巴山蜀水间,法治公益的故事仍在续写,温暖与希望的种子,正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张其丰)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